北京商报讯 (记者 王芳)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昨日在东京落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倡议年内完成三国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争取明年启动谈判。业内专家表示,伴随着自贸区内贸易关税、进出口配额限制的取消,有利于三国经济增长。但由于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日、韩对农产品领域较为敏感等因素,自贸区谈判目前仍存“拦路虎”。
在随后公布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中指出,决定加快三国自贸区联合研究,以便研究能在今年内完成,并即采取后续步骤。”宣言同时表示,将进一步提升海关合作,特别是在三国海关负责人会议框架下贸易便利化和改进海关程序方面的合作。
建立自贸区后,在货物贸易方面,成员国之间将逐步废除彼此关税、进出口配额限制以及其他限制措施,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更为便利。在服务贸易方面,成员国相互向对方提供更为优惠的待遇和条件。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伴随区内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的降低和取消,三国之间的商品流通更为顺畅和便利,同时由于中、韩、日分别位于产业链的低端、中端和高端,经济具有互补性,因此,建立自贸区后,三国相关经济指标将有明显提升,贸易关系将更为密切。目前,中国已成为日、韩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则认为,一方面会为我出口企业创收,出口厂商的成本会降低,市场利益会增加,企业动力增加。另一方面能刺激消费增长,消费者可以在自贸区内买到价格更低的商品,消费热情更大。
“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将与现有的东盟自贸区遥相呼应,对东亚、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张建平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中、日、韩三国人口超过15亿,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占亚洲的70%。而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的人口总和超过全球人口的1/3,GDP总和接近全球的20%,进出口额总和占全球贸易额的31%。
早在2002年,三国领导人就开展中、日、韩自贸区民间学术研究达成共识,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建立三国自贸区可消除贸易壁垒,推动经济融合。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第一次会议去年5月召开,正式启动调研,截至目前已召开了三次。
但张建平认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目前仍存阻力。首先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相同产品竞争力低,这会对我国部分产业形成冲击;其次,一些敏感领域的开放程度如“农产品”领域开放,仍成为自贸区建设“拦路虎”,日、韩受国土面积的影响,农产品的规模和种类都比较小,而我国基于较低劳动力水平下的农产品种类丰富,价格低廉。但是日、韩都对农产品保护持高度敏感,限制农产品自由贸易,我国的竞争优势难以显现。
“日本地震和核辐射事件,将会在一两年内成为当局的工作重心,在推动自贸区建设方面难免‘力不从心’。”张建平认为,这也不乏为自贸区建设阻力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正在商建的自贸区有5个,包含中、日、韩自贸区在内的正在研究的有3个。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对我国外贸影响显著,去年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率为37.5%,超过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 |
[ 关闭窗口 ] |